“你们能不能教我中国功夫?” 这是非洲小伙默罕2009年刚到中国时问的第一个问题。
8年后,他如愿以偿,虽非传统的拳脚棍棒功夫,却是高深的治病救人“功夫”——器官移植。
传授默罕“功夫”的师傅也不一般,都是中国的器官捐献移植专家。目前默罕和他的144名师兄弟正在中国7所高校里接受为期9个月的中欧联合培训。
此次名为“中欧器官捐献领导力培训和专业技术输送项目”的培训课程由欧盟委员会和中欧13个合作伙伴共同发起,本来只面向中方学员,但默罕在了解项目后依然决定报名。
“我当时心里充满好奇,不知道为什么一个外国留学生会来中国学医,还想参加我们的项目。”项目主办方、西班牙人体器官捐献与移植协会基金会中国区总干事江文诗后来发现,“是他的经历让他领悟并立下了拯救同胞的无私宏愿。”
19岁的默罕(右二)前往中国前与家乡同学的合影。(受访者供图)
默罕今年29岁,来自索马里北部城市博萨索。
“我们国家还没有器官移植,将来回国后我想成为索马里第一名器官移植的主刀医生。”默罕说,索马里现在缺少能进行器官移植的医院,大部分承担不起出国治疗费用的器官衰竭病人只能无助地等待死亡。
“他曾经说过,他是冒着枪林弹雨学习成长的。”项目遴选面试官、南昌大学第二附属医院器官移植科主任钟林说,默罕坚定的求学信念使他获得了到中国学医的机会,同样的信念也会让他在学习器官移植技术上不断进步。
默罕高中毕业后凭优异成绩获得中国政府奖学金,留学南昌大学医学院。“我刚来的时候对中国一无所知,之前只看过功夫电影,以为每个中国人都会功夫,很厉害。”默罕笑言,“一开始上课的时候我还问同学能不能教我功夫。”
如今,默罕的汉语已经十分流利。2015年,他以优秀毕业生荣誉毕业后,留校继续攻读研究生,并选择了普通外科作为深造方向,“因为我们国家社会不稳定,外伤患者较多”。
默罕父亲早逝,母亲独自将他与五个兄弟姐妹抚养成人。他跟妈妈感情很深,但因学业繁重、路费昂贵,来中国9年里只回过一次家。“(我来中国留学)妈妈当然会伤心,”默罕说,“但我从来没有后悔来中国学医。”
“我们国家医学还很落后,我可以把中国的医疗知识带到索马里。”默罕心中已经有了回国后的计划,先从基层医生做起,积累经验后自己开诊所,最后在当地举办培训班,向医疗人员培训器官移植技术,向民众宣传器官捐献知识。
默罕是此次中欧培训中唯一的外国学员,其他同学都是来自中国各地的医生、护士、器官捐献协调员和医学研究生。
掌握这些知识对于中方学员而言已非易事,对留学生来说更加困难,默罕只能加倍努力。课程时间紧,老师语速快,默罕就认真听课,不错过老师的一字一句;中文培训资料难懂,他便提前翻译,在资料上加注自己的理解。
默罕作为第一助手辅助老师进行手术。(受访者供图)
“他是个十分认真的学生,”钟林评价道,“但器官移植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不单单是理论的学习,还包括未来手术技术的掌握。”同时,推广器官捐献移植不能靠单打独斗,一个完整的体系不仅需要主刀医生的精湛技术,更需供体医院、捐献协调员与移植医院多方紧密合作。
器官捐献移植在中国日益受到关注。据中国人体器官捐献管理中心数据显示,截至2017年12月24日,中国已累计实现公民逝世后器官捐献15011例。中国医生在移植技术上也取得了如“多器官功能修复系统”等重大突破。
“我们将国际先进经验引进来,最终‘得道之人’走出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地区和人民。”江文诗希望默罕学成后能将器官捐献移植技术带回他的祖国,“我们相信他的决心和信念,也会全力支持他完成器官捐献研究生课程,并资助他到欧洲吸取经验,继续攻读硕士学位。”
“器官移植很难,我会尽力学好。”默罕知道自己选择的道路并不容易,但他已经下定决心继续前进,“因为我的愿望就是拯救更多的生命”。
文章来自:新华非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