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非智库
  • 项目咨询
  • 创业孵化
  • 教育培训
  • 产能合作
  • 中非发展
  • 文化交流
  • 非洲之窗
中非发展网
中非智库
项目咨询
创业孵化
教育培训
产能合作
中非发展
文化交流
非洲之窗
  • 刘显法大使:中国成为肯尼亚最受欢迎留学目的地之一 当前位置:首页 > 教育培训
  •  

      随着今年6月蒙内铁路的通车,肯尼亚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的实用工作技能的热门去处之一。中肯友好关系也并非突然热络,而是经历了至少十几年的深耕。

     

      9月8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在该国主流媒体《民族日报》(nation.co.ke)上撰文指出,教育,是中肯友好的关键。

      

      随着今年6月蒙内铁路的通车,肯尼亚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的实用工作技能的热门去处之一。中肯友好关系也并非突然热络,而是经历了至少十几年的深耕。    9月8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在该国主流媒体《民族日报》(nation.co.ke)上撰文指出,教育,是中肯友好的关键。          肯尼亚《民族日报》报道截图    文章称,今年以来,150名肯尼亚优秀年轻人获得了中国奖学金。中国政府从1982年就开始向肯尼亚学子提供奖学金,在2011年,奖学金的数额翻了倍。迄今已有1000人次的肯尼亚学生获得了中国奖学金。目前,有超过1400名肯尼亚学生在中国学习。    同时,中国在肯尼亚的许多公司都向当地工作者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例如,在蒙内铁路(SGR)项目中,有4.5万肯尼亚当地人(次)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7名年轻肯尼亚女孩通过训练,成为了火车司机。          蒙内铁路建设员工接受中方训练          蒙内铁路员工赴重庆深造后,又成为教师,把从中国学到的东西教给更多肯尼亚人    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和职业技能的首选之一。有机会来到中国学习的肯尼亚年轻人能够接触到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结识中国朋友。当然,他们自己也成为肯尼亚(在中国)的使者。    目前,在肯尼亚已有四所孔子学院、三个新的“中国角”,这些,都是两国语言文化交流的纽带。    如今,在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使两国关系有了新的突破点。中国在肯尼亚的投资迅速增长,贸易量大幅提高,中国已成为肯尼亚最大贸易伙伴、最大投资者和最大项目承包者。    清华大学与内罗毕大学“强强联手”    另据新华社9月1日报道,清华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当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开展人才培养、联合科研、互派学者等方面的合作,并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    根据合作谅解备忘录,今后清华大学将每年拿出奖学金吸引内罗毕大学学生到清华大学学习,也将派出学生前往内罗毕大学交流。从明年5月起,清华大学将通过“全球南方文化浸润”系列项目向内罗毕大学派出30名学生。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与内罗毕大学校长彼得·姆比希签署合作备忘录    两所大学将鼓励两校教授在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医学、土木工程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项目。此外,两校将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作为管理和协调双方交流合作的常设机构。    内罗毕大学是肯尼亚著名高校,始建于1956年,现有农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生物学院和人文科学院六大学院。内罗毕大学与中国有较多联系,2005年中国在该校设立孔子学院,是较早设立孔子学院的非洲高校之一。    成立于2005年底的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在非洲开办的首家孔子学院,被誉为“中肯教育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这不仅因为开办早,更在于效果好。学院开设28门课程,不少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语言课程,其中汉语成为内罗毕大学本科专业正式学科,成绩计入学分,这在非洲高校还是首次。    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沿郑和足迹 溯古王朝历史    肯尼亚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曾发现25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而中国也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加上两国很早开始交往,有人就想到通过考古去追踪两国交流的历史。    中肯交流至少可追溯到15世纪郑和船队抵达肯尼亚,在拉穆群岛及周边有很多人自称是中国人后代,那里还一直流传着有关郑和船队有船只在此沉没、水手留在当地生活的传说。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明“永乐通宝”铜钱(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永乐青花瓷片(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光明日报》2016年8月报道,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始在东非肯尼亚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对其沿海地区的部分古代遗址进行考察。    针对肯尼亚以往出土的瓷器,北大考古队共整理、研究了37个古代遗址和遗迹单位(沉船)中出土的中国瓷器,同时还对蒙巴萨耶稣堡博物馆、拉穆博物馆和格迪古城遗址博物馆3个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瓷器进行了调研。共收集、调查了中国瓷器9552件,拍摄照片近20000张,绘制器物图1200余张。同时,还对本次陆上考古发掘出土的1060件中国瓷器进行了整理,整理中国瓷器的总数达到10612件(片)。    调研使中国瓷器在古代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得以清晰:中国瓷器与古代东非海岸高等级阶层的生活紧密相连。那时,中国瓷器不是一般的日用品,而是陈设品,甚至被镶嵌在宫殿建筑和墓柱上,因此富裕人群一直对中国商品有较大需求。中国输往肯尼亚的瓷器自9世纪开始,基本上相延不断。除了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世纪到12世纪)为中国瓷器贸易的低潮时期,从9世纪到17世纪中国瓷器对东非地区的输出先后出现4次高峰,这些峰期均对应了当时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    东华大学:成为文化“蒲公英”    据东华大学网站等消息,2015年3月30日,东华大学首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莫伊大学成立,是全球首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该院主要面向肯尼亚西部地区,开设各类汉语课程和文化讲座,结合中国现代纺织服装工业和设计技术,为肯尼亚培养具有汉语能力、纺织服装设计和贸易能力的专业人士,并扩展至当地民众和中小学生汉语教学。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罗竞杰曾在肯尼亚的孔子学院做讲座,并走访当地工厂、居民区采风。回国后,他开设一门中非传统文化专业交叉课程。                东华大学老师在肯尼亚教授服装课程    一些“90”后东华毕业生也成为文化“蒲公英”。2016年,来自材料学院的本科生姜兆丰成为该校第一位赴莫伊大学“打工”的应届毕业生。当过支教小老师、做过科技馆志愿者的他在当地教学生说汉语、带学生们练武术、手把手地传授中国的书法技艺、组织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这位93年出生的“小老师”很快就跟非洲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并赢得大家的喜爱。原本一年的志愿服务,在学生们和莫伊大学的挽留下又延长了一年。    今年9月,东华大学有一批5名志愿者赴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服务,其中4位是应届毕业生,这是莫伊孔院开设以来单批迎来志愿者最多的一次。    莫伊大学是肯尼亚排名第二的综合性国立大学,也是东华大学“中非20+20合作计划”的非方合作伙伴,专业涵盖人文、艺术、理工、医学、法学、商学和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在校学生4万余名。    文章来自:观察者网

    肯尼亚《民族日报》报道截图

     

      文章称,今年以来,150名肯尼亚优秀年轻人获得了中国奖学金。中国政府从1982年就开始向肯尼亚学子提供奖学金,在2011年,奖学金的数额翻了倍。迄今已有1000人次的肯尼亚学生获得了中国奖学金。目前,有超过1400名肯尼亚学生在中国学习。

     

      同时,中国在肯尼亚的许多公司都向当地工作者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例如,在蒙内铁路(SGR)项目中,有4.5万肯尼亚当地人(次)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7名年轻肯尼亚女孩通过训练,成为了火车司机。

      

    蒙内铁路建设员工接受中方训练

      

      随着今年6月蒙内铁路的通车,肯尼亚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的实用工作技能的热门去处之一。中肯友好关系也并非突然热络,而是经历了至少十几年的深耕。    9月8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在该国主流媒体《民族日报》(nation.co.ke)上撰文指出,教育,是中肯友好的关键。          肯尼亚《民族日报》报道截图    文章称,今年以来,150名肯尼亚优秀年轻人获得了中国奖学金。中国政府从1982年就开始向肯尼亚学子提供奖学金,在2011年,奖学金的数额翻了倍。迄今已有1000人次的肯尼亚学生获得了中国奖学金。目前,有超过1400名肯尼亚学生在中国学习。    同时,中国在肯尼亚的许多公司都向当地工作者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例如,在蒙内铁路(SGR)项目中,有4.5万肯尼亚当地人(次)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7名年轻肯尼亚女孩通过训练,成为了火车司机。          蒙内铁路建设员工接受中方训练          蒙内铁路员工赴重庆深造后,又成为教师,把从中国学到的东西教给更多肯尼亚人    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和职业技能的首选之一。有机会来到中国学习的肯尼亚年轻人能够接触到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结识中国朋友。当然,他们自己也成为肯尼亚(在中国)的使者。    目前,在肯尼亚已有四所孔子学院、三个新的“中国角”,这些,都是两国语言文化交流的纽带。    如今,在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使两国关系有了新的突破点。中国在肯尼亚的投资迅速增长,贸易量大幅提高,中国已成为肯尼亚最大贸易伙伴、最大投资者和最大项目承包者。    清华大学与内罗毕大学“强强联手”    另据新华社9月1日报道,清华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当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开展人才培养、联合科研、互派学者等方面的合作,并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    根据合作谅解备忘录,今后清华大学将每年拿出奖学金吸引内罗毕大学学生到清华大学学习,也将派出学生前往内罗毕大学交流。从明年5月起,清华大学将通过“全球南方文化浸润”系列项目向内罗毕大学派出30名学生。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与内罗毕大学校长彼得·姆比希签署合作备忘录    两所大学将鼓励两校教授在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医学、土木工程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项目。此外,两校将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作为管理和协调双方交流合作的常设机构。    内罗毕大学是肯尼亚著名高校,始建于1956年,现有农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生物学院和人文科学院六大学院。内罗毕大学与中国有较多联系,2005年中国在该校设立孔子学院,是较早设立孔子学院的非洲高校之一。    成立于2005年底的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在非洲开办的首家孔子学院,被誉为“中肯教育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这不仅因为开办早,更在于效果好。学院开设28门课程,不少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语言课程,其中汉语成为内罗毕大学本科专业正式学科,成绩计入学分,这在非洲高校还是首次。    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沿郑和足迹 溯古王朝历史    肯尼亚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曾发现25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而中国也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加上两国很早开始交往,有人就想到通过考古去追踪两国交流的历史。    中肯交流至少可追溯到15世纪郑和船队抵达肯尼亚,在拉穆群岛及周边有很多人自称是中国人后代,那里还一直流传着有关郑和船队有船只在此沉没、水手留在当地生活的传说。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明“永乐通宝”铜钱(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永乐青花瓷片(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光明日报》2016年8月报道,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始在东非肯尼亚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对其沿海地区的部分古代遗址进行考察。    针对肯尼亚以往出土的瓷器,北大考古队共整理、研究了37个古代遗址和遗迹单位(沉船)中出土的中国瓷器,同时还对蒙巴萨耶稣堡博物馆、拉穆博物馆和格迪古城遗址博物馆3个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瓷器进行了调研。共收集、调查了中国瓷器9552件,拍摄照片近20000张,绘制器物图1200余张。同时,还对本次陆上考古发掘出土的1060件中国瓷器进行了整理,整理中国瓷器的总数达到10612件(片)。    调研使中国瓷器在古代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得以清晰:中国瓷器与古代东非海岸高等级阶层的生活紧密相连。那时,中国瓷器不是一般的日用品,而是陈设品,甚至被镶嵌在宫殿建筑和墓柱上,因此富裕人群一直对中国商品有较大需求。中国输往肯尼亚的瓷器自9世纪开始,基本上相延不断。除了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世纪到12世纪)为中国瓷器贸易的低潮时期,从9世纪到17世纪中国瓷器对东非地区的输出先后出现4次高峰,这些峰期均对应了当时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    东华大学:成为文化“蒲公英”    据东华大学网站等消息,2015年3月30日,东华大学首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莫伊大学成立,是全球首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该院主要面向肯尼亚西部地区,开设各类汉语课程和文化讲座,结合中国现代纺织服装工业和设计技术,为肯尼亚培养具有汉语能力、纺织服装设计和贸易能力的专业人士,并扩展至当地民众和中小学生汉语教学。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罗竞杰曾在肯尼亚的孔子学院做讲座,并走访当地工厂、居民区采风。回国后,他开设一门中非传统文化专业交叉课程。                东华大学老师在肯尼亚教授服装课程    一些“90”后东华毕业生也成为文化“蒲公英”。2016年,来自材料学院的本科生姜兆丰成为该校第一位赴莫伊大学“打工”的应届毕业生。当过支教小老师、做过科技馆志愿者的他在当地教学生说汉语、带学生们练武术、手把手地传授中国的书法技艺、组织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这位93年出生的“小老师”很快就跟非洲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并赢得大家的喜爱。原本一年的志愿服务,在学生们和莫伊大学的挽留下又延长了一年。    今年9月,东华大学有一批5名志愿者赴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服务,其中4位是应届毕业生,这是莫伊孔院开设以来单批迎来志愿者最多的一次。    莫伊大学是肯尼亚排名第二的综合性国立大学,也是东华大学“中非20+20合作计划”的非方合作伙伴,专业涵盖人文、艺术、理工、医学、法学、商学和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在校学生4万余名。    文章来自:观察者网

    蒙内铁路员工赴重庆深造后,又成为教师,把从中国学到的东西教给更多肯尼亚人

     

      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和职业技能的首选之一。有机会来到中国学习的肯尼亚年轻人能够接触到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结识中国朋友。当然,他们自己也成为肯尼亚(在中国)的使者。

     

      目前,在肯尼亚已有四所孔子学院、三个新的“中国角”,这些,都是两国语言文化交流的纽带。

     

      如今,在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使两国关系有了新的突破点。中国在肯尼亚的投资迅速增长,贸易量大幅提高,中国已成为肯尼亚最大贸易伙伴、最大投资者和最大项目承包者。

     

      清华大学与内罗毕大学“强强联手”

     

      另据新华社9月1日报道,清华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当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开展人才培养、联合科研、互派学者等方面的合作,并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

     

      根据合作谅解备忘录,今后清华大学将每年拿出奖学金吸引内罗毕大学学生到清华大学学习,也将派出学生前往内罗毕大学交流。从明年5月起,清华大学将通过“全球南方文化浸润”系列项目向内罗毕大学派出30名学生。

      

      随着今年6月蒙内铁路的通车,肯尼亚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的实用工作技能的热门去处之一。中肯友好关系也并非突然热络,而是经历了至少十几年的深耕。    9月8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在该国主流媒体《民族日报》(nation.co.ke)上撰文指出,教育,是中肯友好的关键。          肯尼亚《民族日报》报道截图    文章称,今年以来,150名肯尼亚优秀年轻人获得了中国奖学金。中国政府从1982年就开始向肯尼亚学子提供奖学金,在2011年,奖学金的数额翻了倍。迄今已有1000人次的肯尼亚学生获得了中国奖学金。目前,有超过1400名肯尼亚学生在中国学习。    同时,中国在肯尼亚的许多公司都向当地工作者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例如,在蒙内铁路(SGR)项目中,有4.5万肯尼亚当地人(次)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7名年轻肯尼亚女孩通过训练,成为了火车司机。          蒙内铁路建设员工接受中方训练          蒙内铁路员工赴重庆深造后,又成为教师,把从中国学到的东西教给更多肯尼亚人    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和职业技能的首选之一。有机会来到中国学习的肯尼亚年轻人能够接触到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结识中国朋友。当然,他们自己也成为肯尼亚(在中国)的使者。    目前,在肯尼亚已有四所孔子学院、三个新的“中国角”,这些,都是两国语言文化交流的纽带。    如今,在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使两国关系有了新的突破点。中国在肯尼亚的投资迅速增长,贸易量大幅提高,中国已成为肯尼亚最大贸易伙伴、最大投资者和最大项目承包者。    清华大学与内罗毕大学“强强联手”    另据新华社9月1日报道,清华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当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开展人才培养、联合科研、互派学者等方面的合作,并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    根据合作谅解备忘录,今后清华大学将每年拿出奖学金吸引内罗毕大学学生到清华大学学习,也将派出学生前往内罗毕大学交流。从明年5月起,清华大学将通过“全球南方文化浸润”系列项目向内罗毕大学派出30名学生。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与内罗毕大学校长彼得·姆比希签署合作备忘录    两所大学将鼓励两校教授在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医学、土木工程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项目。此外,两校将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作为管理和协调双方交流合作的常设机构。    内罗毕大学是肯尼亚著名高校,始建于1956年,现有农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生物学院和人文科学院六大学院。内罗毕大学与中国有较多联系,2005年中国在该校设立孔子学院,是较早设立孔子学院的非洲高校之一。    成立于2005年底的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在非洲开办的首家孔子学院,被誉为“中肯教育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这不仅因为开办早,更在于效果好。学院开设28门课程,不少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语言课程,其中汉语成为内罗毕大学本科专业正式学科,成绩计入学分,这在非洲高校还是首次。    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沿郑和足迹 溯古王朝历史    肯尼亚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曾发现25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而中国也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加上两国很早开始交往,有人就想到通过考古去追踪两国交流的历史。    中肯交流至少可追溯到15世纪郑和船队抵达肯尼亚,在拉穆群岛及周边有很多人自称是中国人后代,那里还一直流传着有关郑和船队有船只在此沉没、水手留在当地生活的传说。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明“永乐通宝”铜钱(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永乐青花瓷片(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光明日报》2016年8月报道,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始在东非肯尼亚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对其沿海地区的部分古代遗址进行考察。    针对肯尼亚以往出土的瓷器,北大考古队共整理、研究了37个古代遗址和遗迹单位(沉船)中出土的中国瓷器,同时还对蒙巴萨耶稣堡博物馆、拉穆博物馆和格迪古城遗址博物馆3个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瓷器进行了调研。共收集、调查了中国瓷器9552件,拍摄照片近20000张,绘制器物图1200余张。同时,还对本次陆上考古发掘出土的1060件中国瓷器进行了整理,整理中国瓷器的总数达到10612件(片)。    调研使中国瓷器在古代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得以清晰:中国瓷器与古代东非海岸高等级阶层的生活紧密相连。那时,中国瓷器不是一般的日用品,而是陈设品,甚至被镶嵌在宫殿建筑和墓柱上,因此富裕人群一直对中国商品有较大需求。中国输往肯尼亚的瓷器自9世纪开始,基本上相延不断。除了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世纪到12世纪)为中国瓷器贸易的低潮时期,从9世纪到17世纪中国瓷器对东非地区的输出先后出现4次高峰,这些峰期均对应了当时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    东华大学:成为文化“蒲公英”    据东华大学网站等消息,2015年3月30日,东华大学首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莫伊大学成立,是全球首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该院主要面向肯尼亚西部地区,开设各类汉语课程和文化讲座,结合中国现代纺织服装工业和设计技术,为肯尼亚培养具有汉语能力、纺织服装设计和贸易能力的专业人士,并扩展至当地民众和中小学生汉语教学。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罗竞杰曾在肯尼亚的孔子学院做讲座,并走访当地工厂、居民区采风。回国后,他开设一门中非传统文化专业交叉课程。                东华大学老师在肯尼亚教授服装课程    一些“90”后东华毕业生也成为文化“蒲公英”。2016年,来自材料学院的本科生姜兆丰成为该校第一位赴莫伊大学“打工”的应届毕业生。当过支教小老师、做过科技馆志愿者的他在当地教学生说汉语、带学生们练武术、手把手地传授中国的书法技艺、组织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这位93年出生的“小老师”很快就跟非洲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并赢得大家的喜爱。原本一年的志愿服务,在学生们和莫伊大学的挽留下又延长了一年。    今年9月,东华大学有一批5名志愿者赴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服务,其中4位是应届毕业生,这是莫伊孔院开设以来单批迎来志愿者最多的一次。    莫伊大学是肯尼亚排名第二的综合性国立大学,也是东华大学“中非20+20合作计划”的非方合作伙伴,专业涵盖人文、艺术、理工、医学、法学、商学和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在校学生4万余名。    文章来自:观察者网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与内罗毕大学校长彼得·姆比希签署合作备忘录

     

      两所大学将鼓励两校教授在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医学、土木工程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项目。此外,两校将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作为管理和协调双方交流合作的常设机构。

     

      内罗毕大学是肯尼亚著名高校,始建于1956年,现有农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生物学院和人文科学院六大学院。内罗毕大学与中国有较多联系,2005年中国在该校设立孔子学院,是较早设立孔子学院的非洲高校之一。

     

      成立于2005年底的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在非洲开办的首家孔子学院,被誉为“中肯教育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这不仅因为开办早,更在于效果好。学院开设28门课程,不少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语言课程,其中汉语成为内罗毕大学本科专业正式学科,成绩计入学分,这在非洲高校还是首次。

     

      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沿郑和足迹 溯古王朝历史

     

      肯尼亚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曾发现25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而中国也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加上两国很早开始交往,有人就想到通过考古去追踪两国交流的历史。

     

      中肯交流至少可追溯到15世纪郑和船队抵达肯尼亚,在拉穆群岛及周边有很多人自称是中国人后代,那里还一直流传着有关郑和船队有船只在此沉没、水手留在当地生活的传说。

      

      随着今年6月蒙内铁路的通车,肯尼亚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的实用工作技能的热门去处之一。中肯友好关系也并非突然热络,而是经历了至少十几年的深耕。    9月8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在该国主流媒体《民族日报》(nation.co.ke)上撰文指出,教育,是中肯友好的关键。          肯尼亚《民族日报》报道截图    文章称,今年以来,150名肯尼亚优秀年轻人获得了中国奖学金。中国政府从1982年就开始向肯尼亚学子提供奖学金,在2011年,奖学金的数额翻了倍。迄今已有1000人次的肯尼亚学生获得了中国奖学金。目前,有超过1400名肯尼亚学生在中国学习。    同时,中国在肯尼亚的许多公司都向当地工作者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例如,在蒙内铁路(SGR)项目中,有4.5万肯尼亚当地人(次)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7名年轻肯尼亚女孩通过训练,成为了火车司机。          蒙内铁路建设员工接受中方训练          蒙内铁路员工赴重庆深造后,又成为教师,把从中国学到的东西教给更多肯尼亚人    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和职业技能的首选之一。有机会来到中国学习的肯尼亚年轻人能够接触到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结识中国朋友。当然,他们自己也成为肯尼亚(在中国)的使者。    目前,在肯尼亚已有四所孔子学院、三个新的“中国角”,这些,都是两国语言文化交流的纽带。    如今,在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使两国关系有了新的突破点。中国在肯尼亚的投资迅速增长,贸易量大幅提高,中国已成为肯尼亚最大贸易伙伴、最大投资者和最大项目承包者。    清华大学与内罗毕大学“强强联手”    另据新华社9月1日报道,清华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当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开展人才培养、联合科研、互派学者等方面的合作,并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    根据合作谅解备忘录,今后清华大学将每年拿出奖学金吸引内罗毕大学学生到清华大学学习,也将派出学生前往内罗毕大学交流。从明年5月起,清华大学将通过“全球南方文化浸润”系列项目向内罗毕大学派出30名学生。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与内罗毕大学校长彼得·姆比希签署合作备忘录    两所大学将鼓励两校教授在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医学、土木工程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项目。此外,两校将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作为管理和协调双方交流合作的常设机构。    内罗毕大学是肯尼亚著名高校,始建于1956年,现有农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生物学院和人文科学院六大学院。内罗毕大学与中国有较多联系,2005年中国在该校设立孔子学院,是较早设立孔子学院的非洲高校之一。    成立于2005年底的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在非洲开办的首家孔子学院,被誉为“中肯教育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这不仅因为开办早,更在于效果好。学院开设28门课程,不少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语言课程,其中汉语成为内罗毕大学本科专业正式学科,成绩计入学分,这在非洲高校还是首次。    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沿郑和足迹 溯古王朝历史    肯尼亚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曾发现25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而中国也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加上两国很早开始交往,有人就想到通过考古去追踪两国交流的历史。    中肯交流至少可追溯到15世纪郑和船队抵达肯尼亚,在拉穆群岛及周边有很多人自称是中国人后代,那里还一直流传着有关郑和船队有船只在此沉没、水手留在当地生活的传说。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明“永乐通宝”铜钱(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永乐青花瓷片(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光明日报》2016年8月报道,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始在东非肯尼亚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对其沿海地区的部分古代遗址进行考察。    针对肯尼亚以往出土的瓷器,北大考古队共整理、研究了37个古代遗址和遗迹单位(沉船)中出土的中国瓷器,同时还对蒙巴萨耶稣堡博物馆、拉穆博物馆和格迪古城遗址博物馆3个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瓷器进行了调研。共收集、调查了中国瓷器9552件,拍摄照片近20000张,绘制器物图1200余张。同时,还对本次陆上考古发掘出土的1060件中国瓷器进行了整理,整理中国瓷器的总数达到10612件(片)。    调研使中国瓷器在古代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得以清晰:中国瓷器与古代东非海岸高等级阶层的生活紧密相连。那时,中国瓷器不是一般的日用品,而是陈设品,甚至被镶嵌在宫殿建筑和墓柱上,因此富裕人群一直对中国商品有较大需求。中国输往肯尼亚的瓷器自9世纪开始,基本上相延不断。除了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世纪到12世纪)为中国瓷器贸易的低潮时期,从9世纪到17世纪中国瓷器对东非地区的输出先后出现4次高峰,这些峰期均对应了当时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    东华大学:成为文化“蒲公英”    据东华大学网站等消息,2015年3月30日,东华大学首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莫伊大学成立,是全球首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该院主要面向肯尼亚西部地区,开设各类汉语课程和文化讲座,结合中国现代纺织服装工业和设计技术,为肯尼亚培养具有汉语能力、纺织服装设计和贸易能力的专业人士,并扩展至当地民众和中小学生汉语教学。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罗竞杰曾在肯尼亚的孔子学院做讲座,并走访当地工厂、居民区采风。回国后,他开设一门中非传统文化专业交叉课程。                东华大学老师在肯尼亚教授服装课程    一些“90”后东华毕业生也成为文化“蒲公英”。2016年,来自材料学院的本科生姜兆丰成为该校第一位赴莫伊大学“打工”的应届毕业生。当过支教小老师、做过科技馆志愿者的他在当地教学生说汉语、带学生们练武术、手把手地传授中国的书法技艺、组织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这位93年出生的“小老师”很快就跟非洲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并赢得大家的喜爱。原本一年的志愿服务,在学生们和莫伊大学的挽留下又延长了一年。    今年9月,东华大学有一批5名志愿者赴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服务,其中4位是应届毕业生,这是莫伊孔院开设以来单批迎来志愿者最多的一次。    莫伊大学是肯尼亚排名第二的综合性国立大学,也是东华大学“中非20+20合作计划”的非方合作伙伴,专业涵盖人文、艺术、理工、医学、法学、商学和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在校学生4万余名。    文章来自:观察者网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明“永乐通宝”铜钱(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随着今年6月蒙内铁路的通车,肯尼亚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的实用工作技能的热门去处之一。中肯友好关系也并非突然热络,而是经历了至少十几年的深耕。    9月8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在该国主流媒体《民族日报》(nation.co.ke)上撰文指出,教育,是中肯友好的关键。          肯尼亚《民族日报》报道截图    文章称,今年以来,150名肯尼亚优秀年轻人获得了中国奖学金。中国政府从1982年就开始向肯尼亚学子提供奖学金,在2011年,奖学金的数额翻了倍。迄今已有1000人次的肯尼亚学生获得了中国奖学金。目前,有超过1400名肯尼亚学生在中国学习。    同时,中国在肯尼亚的许多公司都向当地工作者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例如,在蒙内铁路(SGR)项目中,有4.5万肯尼亚当地人(次)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7名年轻肯尼亚女孩通过训练,成为了火车司机。          蒙内铁路建设员工接受中方训练          蒙内铁路员工赴重庆深造后,又成为教师,把从中国学到的东西教给更多肯尼亚人    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和职业技能的首选之一。有机会来到中国学习的肯尼亚年轻人能够接触到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结识中国朋友。当然,他们自己也成为肯尼亚(在中国)的使者。    目前,在肯尼亚已有四所孔子学院、三个新的“中国角”,这些,都是两国语言文化交流的纽带。    如今,在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使两国关系有了新的突破点。中国在肯尼亚的投资迅速增长,贸易量大幅提高,中国已成为肯尼亚最大贸易伙伴、最大投资者和最大项目承包者。    清华大学与内罗毕大学“强强联手”    另据新华社9月1日报道,清华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当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开展人才培养、联合科研、互派学者等方面的合作,并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    根据合作谅解备忘录,今后清华大学将每年拿出奖学金吸引内罗毕大学学生到清华大学学习,也将派出学生前往内罗毕大学交流。从明年5月起,清华大学将通过“全球南方文化浸润”系列项目向内罗毕大学派出30名学生。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与内罗毕大学校长彼得·姆比希签署合作备忘录    两所大学将鼓励两校教授在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医学、土木工程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项目。此外,两校将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作为管理和协调双方交流合作的常设机构。    内罗毕大学是肯尼亚著名高校,始建于1956年,现有农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生物学院和人文科学院六大学院。内罗毕大学与中国有较多联系,2005年中国在该校设立孔子学院,是较早设立孔子学院的非洲高校之一。    成立于2005年底的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在非洲开办的首家孔子学院,被誉为“中肯教育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这不仅因为开办早,更在于效果好。学院开设28门课程,不少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语言课程,其中汉语成为内罗毕大学本科专业正式学科,成绩计入学分,这在非洲高校还是首次。    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沿郑和足迹 溯古王朝历史    肯尼亚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曾发现25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而中国也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加上两国很早开始交往,有人就想到通过考古去追踪两国交流的历史。    中肯交流至少可追溯到15世纪郑和船队抵达肯尼亚,在拉穆群岛及周边有很多人自称是中国人后代,那里还一直流传着有关郑和船队有船只在此沉没、水手留在当地生活的传说。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明“永乐通宝”铜钱(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永乐青花瓷片(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光明日报》2016年8月报道,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始在东非肯尼亚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对其沿海地区的部分古代遗址进行考察。    针对肯尼亚以往出土的瓷器,北大考古队共整理、研究了37个古代遗址和遗迹单位(沉船)中出土的中国瓷器,同时还对蒙巴萨耶稣堡博物馆、拉穆博物馆和格迪古城遗址博物馆3个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瓷器进行了调研。共收集、调查了中国瓷器9552件,拍摄照片近20000张,绘制器物图1200余张。同时,还对本次陆上考古发掘出土的1060件中国瓷器进行了整理,整理中国瓷器的总数达到10612件(片)。    调研使中国瓷器在古代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得以清晰:中国瓷器与古代东非海岸高等级阶层的生活紧密相连。那时,中国瓷器不是一般的日用品,而是陈设品,甚至被镶嵌在宫殿建筑和墓柱上,因此富裕人群一直对中国商品有较大需求。中国输往肯尼亚的瓷器自9世纪开始,基本上相延不断。除了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世纪到12世纪)为中国瓷器贸易的低潮时期,从9世纪到17世纪中国瓷器对东非地区的输出先后出现4次高峰,这些峰期均对应了当时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    东华大学:成为文化“蒲公英”    据东华大学网站等消息,2015年3月30日,东华大学首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莫伊大学成立,是全球首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该院主要面向肯尼亚西部地区,开设各类汉语课程和文化讲座,结合中国现代纺织服装工业和设计技术,为肯尼亚培养具有汉语能力、纺织服装设计和贸易能力的专业人士,并扩展至当地民众和中小学生汉语教学。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罗竞杰曾在肯尼亚的孔子学院做讲座,并走访当地工厂、居民区采风。回国后,他开设一门中非传统文化专业交叉课程。                东华大学老师在肯尼亚教授服装课程    一些“90”后东华毕业生也成为文化“蒲公英”。2016年,来自材料学院的本科生姜兆丰成为该校第一位赴莫伊大学“打工”的应届毕业生。当过支教小老师、做过科技馆志愿者的他在当地教学生说汉语、带学生们练武术、手把手地传授中国的书法技艺、组织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这位93年出生的“小老师”很快就跟非洲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并赢得大家的喜爱。原本一年的志愿服务,在学生们和莫伊大学的挽留下又延长了一年。    今年9月,东华大学有一批5名志愿者赴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服务,其中4位是应届毕业生,这是莫伊孔院开设以来单批迎来志愿者最多的一次。    莫伊大学是肯尼亚排名第二的综合性国立大学,也是东华大学“中非20+20合作计划”的非方合作伙伴,专业涵盖人文、艺术、理工、医学、法学、商学和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在校学生4万余名。    文章来自:观察者网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永乐青花瓷片(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光明日报》2016年8月报道,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始在东非肯尼亚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对其沿海地区的部分古代遗址进行考察。

     

      针对肯尼亚以往出土的瓷器,北大考古队共整理、研究了37个古代遗址和遗迹单位(沉船)中出土的中国瓷器,同时还对蒙巴萨耶稣堡博物馆、拉穆博物馆和格迪古城遗址博物馆3个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瓷器进行了调研。共收集、调查了中国瓷器9552件,拍摄照片近20000张,绘制器物图1200余张。同时,还对本次陆上考古发掘出土的1060件中国瓷器进行了整理,整理中国瓷器的总数达到10612件(片)。

     

      调研使中国瓷器在古代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得以清晰:中国瓷器与古代东非海岸高等级阶层的生活紧密相连。那时,中国瓷器不是一般的日用品,而是陈设品,甚至被镶嵌在宫殿建筑和墓柱上,因此富裕人群一直对中国商品有较大需求。中国输往肯尼亚的瓷器自9世纪开始,基本上相延不断。除了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世纪到12世纪)为中国瓷器贸易的低潮时期,从9世纪到17世纪中国瓷器对东非地区的输出先后出现4次高峰,这些峰期均对应了当时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

     

      东华大学:成为文化“蒲公英”

     

      据东华大学网站等消息,2015年3月30日,东华大学首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莫伊大学成立,是全球首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该院主要面向肯尼亚西部地区,开设各类汉语课程和文化讲座,结合中国现代纺织服装工业和设计技术,为肯尼亚培养具有汉语能力、纺织服装设计和贸易能力的专业人士,并扩展至当地民众和中小学生汉语教学。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罗竞杰曾在肯尼亚的孔子学院做讲座,并走访当地工厂、居民区采风。回国后,他开设一门中非传统文化专业交叉课程。

      

      随着今年6月蒙内铁路的通车,肯尼亚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的实用工作技能的热门去处之一。中肯友好关系也并非突然热络,而是经历了至少十几年的深耕。    9月8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在该国主流媒体《民族日报》(nation.co.ke)上撰文指出,教育,是中肯友好的关键。          肯尼亚《民族日报》报道截图    文章称,今年以来,150名肯尼亚优秀年轻人获得了中国奖学金。中国政府从1982年就开始向肯尼亚学子提供奖学金,在2011年,奖学金的数额翻了倍。迄今已有1000人次的肯尼亚学生获得了中国奖学金。目前,有超过1400名肯尼亚学生在中国学习。    同时,中国在肯尼亚的许多公司都向当地工作者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例如,在蒙内铁路(SGR)项目中,有4.5万肯尼亚当地人(次)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7名年轻肯尼亚女孩通过训练,成为了火车司机。          蒙内铁路建设员工接受中方训练          蒙内铁路员工赴重庆深造后,又成为教师,把从中国学到的东西教给更多肯尼亚人    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和职业技能的首选之一。有机会来到中国学习的肯尼亚年轻人能够接触到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结识中国朋友。当然,他们自己也成为肯尼亚(在中国)的使者。    目前,在肯尼亚已有四所孔子学院、三个新的“中国角”,这些,都是两国语言文化交流的纽带。    如今,在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使两国关系有了新的突破点。中国在肯尼亚的投资迅速增长,贸易量大幅提高,中国已成为肯尼亚最大贸易伙伴、最大投资者和最大项目承包者。    清华大学与内罗毕大学“强强联手”    另据新华社9月1日报道,清华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当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开展人才培养、联合科研、互派学者等方面的合作,并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    根据合作谅解备忘录,今后清华大学将每年拿出奖学金吸引内罗毕大学学生到清华大学学习,也将派出学生前往内罗毕大学交流。从明年5月起,清华大学将通过“全球南方文化浸润”系列项目向内罗毕大学派出30名学生。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与内罗毕大学校长彼得·姆比希签署合作备忘录    两所大学将鼓励两校教授在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医学、土木工程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项目。此外,两校将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作为管理和协调双方交流合作的常设机构。    内罗毕大学是肯尼亚著名高校,始建于1956年,现有农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生物学院和人文科学院六大学院。内罗毕大学与中国有较多联系,2005年中国在该校设立孔子学院,是较早设立孔子学院的非洲高校之一。    成立于2005年底的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在非洲开办的首家孔子学院,被誉为“中肯教育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这不仅因为开办早,更在于效果好。学院开设28门课程,不少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语言课程,其中汉语成为内罗毕大学本科专业正式学科,成绩计入学分,这在非洲高校还是首次。    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沿郑和足迹 溯古王朝历史    肯尼亚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曾发现25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而中国也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加上两国很早开始交往,有人就想到通过考古去追踪两国交流的历史。    中肯交流至少可追溯到15世纪郑和船队抵达肯尼亚,在拉穆群岛及周边有很多人自称是中国人后代,那里还一直流传着有关郑和船队有船只在此沉没、水手留在当地生活的传说。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明“永乐通宝”铜钱(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永乐青花瓷片(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光明日报》2016年8月报道,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始在东非肯尼亚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对其沿海地区的部分古代遗址进行考察。    针对肯尼亚以往出土的瓷器,北大考古队共整理、研究了37个古代遗址和遗迹单位(沉船)中出土的中国瓷器,同时还对蒙巴萨耶稣堡博物馆、拉穆博物馆和格迪古城遗址博物馆3个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瓷器进行了调研。共收集、调查了中国瓷器9552件,拍摄照片近20000张,绘制器物图1200余张。同时,还对本次陆上考古发掘出土的1060件中国瓷器进行了整理,整理中国瓷器的总数达到10612件(片)。    调研使中国瓷器在古代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得以清晰:中国瓷器与古代东非海岸高等级阶层的生活紧密相连。那时,中国瓷器不是一般的日用品,而是陈设品,甚至被镶嵌在宫殿建筑和墓柱上,因此富裕人群一直对中国商品有较大需求。中国输往肯尼亚的瓷器自9世纪开始,基本上相延不断。除了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世纪到12世纪)为中国瓷器贸易的低潮时期,从9世纪到17世纪中国瓷器对东非地区的输出先后出现4次高峰,这些峰期均对应了当时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    东华大学:成为文化“蒲公英”    据东华大学网站等消息,2015年3月30日,东华大学首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莫伊大学成立,是全球首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该院主要面向肯尼亚西部地区,开设各类汉语课程和文化讲座,结合中国现代纺织服装工业和设计技术,为肯尼亚培养具有汉语能力、纺织服装设计和贸易能力的专业人士,并扩展至当地民众和中小学生汉语教学。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罗竞杰曾在肯尼亚的孔子学院做讲座,并走访当地工厂、居民区采风。回国后,他开设一门中非传统文化专业交叉课程。                东华大学老师在肯尼亚教授服装课程    一些“90”后东华毕业生也成为文化“蒲公英”。2016年,来自材料学院的本科生姜兆丰成为该校第一位赴莫伊大学“打工”的应届毕业生。当过支教小老师、做过科技馆志愿者的他在当地教学生说汉语、带学生们练武术、手把手地传授中国的书法技艺、组织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这位93年出生的“小老师”很快就跟非洲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并赢得大家的喜爱。原本一年的志愿服务,在学生们和莫伊大学的挽留下又延长了一年。    今年9月,东华大学有一批5名志愿者赴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服务,其中4位是应届毕业生,这是莫伊孔院开设以来单批迎来志愿者最多的一次。    莫伊大学是肯尼亚排名第二的综合性国立大学,也是东华大学“中非20+20合作计划”的非方合作伙伴,专业涵盖人文、艺术、理工、医学、法学、商学和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在校学生4万余名。    文章来自:观察者网

      随着今年6月蒙内铁路的通车,肯尼亚在中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曝光度。实际上,近年来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的实用工作技能的热门去处之一。中肯友好关系也并非突然热络,而是经历了至少十几年的深耕。    9月8日,中国驻肯尼亚大使刘显法在该国主流媒体《民族日报》(nation.co.ke)上撰文指出,教育,是中肯友好的关键。          肯尼亚《民族日报》报道截图    文章称,今年以来,150名肯尼亚优秀年轻人获得了中国奖学金。中国政府从1982年就开始向肯尼亚学子提供奖学金,在2011年,奖学金的数额翻了倍。迄今已有1000人次的肯尼亚学生获得了中国奖学金。目前,有超过1400名肯尼亚学生在中国学习。    同时,中国在肯尼亚的许多公司都向当地工作者提供就业技能培训。例如,在蒙内铁路(SGR)项目中,有4.5万肯尼亚当地人(次)接受了职业技能培训,7名年轻肯尼亚女孩通过训练,成为了火车司机。          蒙内铁路建设员工接受中方训练          蒙内铁路员工赴重庆深造后,又成为教师,把从中国学到的东西教给更多肯尼亚人    中国已经成为肯尼亚年轻人追求高学历和职业技能的首选之一。有机会来到中国学习的肯尼亚年轻人能够接触到中国的语言和文化,结识中国朋友。当然,他们自己也成为肯尼亚(在中国)的使者。    目前,在肯尼亚已有四所孔子学院、三个新的“中国角”,这些,都是两国语言文化交流的纽带。    如今,在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使两国关系有了新的突破点。中国在肯尼亚的投资迅速增长,贸易量大幅提高,中国已成为肯尼亚最大贸易伙伴、最大投资者和最大项目承包者。    清华大学与内罗毕大学“强强联手”    另据新华社9月1日报道,清华大学和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当日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签署合作谅解备忘录,将开展人才培养、联合科研、互派学者等方面的合作,并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    根据合作谅解备忘录,今后清华大学将每年拿出奖学金吸引内罗毕大学学生到清华大学学习,也将派出学生前往内罗毕大学交流。从明年5月起,清华大学将通过“全球南方文化浸润”系列项目向内罗毕大学派出30名学生。          清华大学党委书记、校务委员会主任陈旭与内罗毕大学校长彼得·姆比希签署合作备忘录    两所大学将鼓励两校教授在环境科学、地球系统科学、医学、土木工程等领域开展科研合作项目。此外,两校将在内罗毕共建全球胜任力发展办公室,作为管理和协调双方交流合作的常设机构。    内罗毕大学是肯尼亚著名高校,始建于1956年,现有农学院、工程学院、医学院、教育学院、生物学院和人文科学院六大学院。内罗毕大学与中国有较多联系,2005年中国在该校设立孔子学院,是较早设立孔子学院的非洲高校之一。    成立于2005年底的肯尼亚内罗毕大学孔子学院是在非洲开办的首家孔子学院,被誉为“中肯教育交流史上的里程碑”,这不仅因为开办早,更在于效果好。学院开设28门课程,不少是与就业有关的专业语言课程,其中汉语成为内罗毕大学本科专业正式学科,成绩计入学分,这在非洲高校还是首次。    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沿郑和足迹 溯古王朝历史    肯尼亚是人类文明发祥地之一,曾发现250万年前的人类化石,而中国也有悠久的文化传承,加上两国很早开始交往,有人就想到通过考古去追踪两国交流的历史。    中肯交流至少可追溯到15世纪郑和船队抵达肯尼亚,在拉穆群岛及周边有很多人自称是中国人后代,那里还一直流传着有关郑和船队有船只在此沉没、水手留在当地生活的传说。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明“永乐通宝”铜钱(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曼布鲁伊遗址出土的永乐青花瓷片(北京大学肯尼亚考古队拍摄)    《光明日报》2016年8月报道,2005年北京大学考古文博学院开始在东非肯尼亚开展大规模的考古工作,对其沿海地区的部分古代遗址进行考察。    针对肯尼亚以往出土的瓷器,北大考古队共整理、研究了37个古代遗址和遗迹单位(沉船)中出土的中国瓷器,同时还对蒙巴萨耶稣堡博物馆、拉穆博物馆和格迪古城遗址博物馆3个博物馆中收藏的中国瓷器进行了调研。共收集、调查了中国瓷器9552件,拍摄照片近20000张,绘制器物图1200余张。同时,还对本次陆上考古发掘出土的1060件中国瓷器进行了整理,整理中国瓷器的总数达到10612件(片)。    调研使中国瓷器在古代印度洋贸易中的地位得以清晰:中国瓷器与古代东非海岸高等级阶层的生活紧密相连。那时,中国瓷器不是一般的日用品,而是陈设品,甚至被镶嵌在宫殿建筑和墓柱上,因此富裕人群一直对中国商品有较大需求。中国输往肯尼亚的瓷器自9世纪开始,基本上相延不断。除了北宋中后期到南宋中期(11世纪到12世纪)为中国瓷器贸易的低潮时期,从9世纪到17世纪中国瓷器对东非地区的输出先后出现4次高峰,这些峰期均对应了当时中国国内经济发展和海上贸易的繁荣。    东华大学:成为文化“蒲公英”    据东华大学网站等消息,2015年3月30日,东华大学首所孔子学院在肯尼亚莫伊大学成立,是全球首所纺织服装特色孔子学院。该院主要面向肯尼亚西部地区,开设各类汉语课程和文化讲座,结合中国现代纺织服装工业和设计技术,为肯尼亚培养具有汉语能力、纺织服装设计和贸易能力的专业人士,并扩展至当地民众和中小学生汉语教学。    东华大学服装艺术设计系副主任罗竞杰曾在肯尼亚的孔子学院做讲座,并走访当地工厂、居民区采风。回国后,他开设一门中非传统文化专业交叉课程。                东华大学老师在肯尼亚教授服装课程    一些“90”后东华毕业生也成为文化“蒲公英”。2016年,来自材料学院的本科生姜兆丰成为该校第一位赴莫伊大学“打工”的应届毕业生。当过支教小老师、做过科技馆志愿者的他在当地教学生说汉语、带学生们练武术、手把手地传授中国的书法技艺、组织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这位93年出生的“小老师”很快就跟非洲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并赢得大家的喜爱。原本一年的志愿服务,在学生们和莫伊大学的挽留下又延长了一年。    今年9月,东华大学有一批5名志愿者赴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服务,其中4位是应届毕业生,这是莫伊孔院开设以来单批迎来志愿者最多的一次。    莫伊大学是肯尼亚排名第二的综合性国立大学,也是东华大学“中非20+20合作计划”的非方合作伙伴,专业涵盖人文、艺术、理工、医学、法学、商学和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在校学生4万余名。    文章来自:观察者网

    东华大学老师在肯尼亚教授服装课程

     

      一些“90”后东华毕业生也成为文化“蒲公英”。2016年,来自材料学院的本科生姜兆丰成为该校第一位赴莫伊大学“打工”的应届毕业生。当过支教小老师、做过科技馆志愿者的他在当地教学生说汉语、带学生们练武术、手把手地传授中国的书法技艺、组织各式各样的文化活动……这位93年出生的“小老师”很快就跟非洲学生们打成了一片,并赢得大家的喜爱。原本一年的志愿服务,在学生们和莫伊大学的挽留下又延长了一年。

     

      今年9月,东华大学有一批5名志愿者赴莫伊大学孔子学院服务,其中4位是应届毕业生,这是莫伊孔院开设以来单批迎来志愿者最多的一次。

     

      莫伊大学是肯尼亚排名第二的综合性国立大学,也是东华大学“中非20+20合作计划”的非方合作伙伴,专业涵盖人文、艺术、理工、医学、法学、商学和教育学等众多学科,在校学生4万余名。

     

      文章来自:观察者网

  • 上一篇:外交部副部长张明对中方研究机构加强对非洲原创性研究提出新要求

    下一篇:总统带头服他们开的药,中国医生在非洲竟然那么火

    facebook twitter qq weixin sina

关于我们    |     招商加盟    |     联系我们    |     友情链接

联系我们

Copyright © 2015-2023 CAhand.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粤ICP备09148878号

服务热线:400-833-7888   电话:0755-21638855
  • 在线客服